“之前吧,我们单位申请内退是真的很容易,也很简单,几乎是一申请就给退了,手续办得老快了。现在变天了,是越来越难批了。好多人不想上班,一堆人排队等着内退呢。朋友的单位,内退政策还是给科级以上干部的,普通职工只能老老实实干到退休咯。事实是,想退的都退不了,不想退的随时可退。我不理解。” 国企内退,有人欢喜,有人愁。对于考虑内退的国企职工来说,最关心的莫过于内退后养老金如何计算,退休金会不会大幅缩水,这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生活质量。
什么叫内退?
内退,全称 “离岗退养”,是指职工在编不在岗,但依然有收入。内退期间,职工时间自由,也可以自由择业。表面上看,内退似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,能让人提前享受相对自由的生活,但实际上,内
退对职工养老金和退休金有着复杂的影响。
内退发展背景
内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。20 世纪 90 年代,为优化企业生产,一些因体弱、多病等原因不太适应工作岗位的富余人员开始实行内退。内退后,职工无需到岗工作,单位会按月发放内退费,直至其达到正常退休年龄。如今 30 多年过去,时代发生巨变,可内退政策在不少国企变化不大,甚至存在 “一刀切” 现象,如女工人 45 周岁、女干部 50 周岁、男性 55 周岁内退,不过具体细则各单位差异较大。
内退的现状
主动申请内退的职工,往往经济压力较小,或是已有更好的职业规划,亦或是工作压力大且感到力不从心;而被内退的职工,多处于企业 “底层” 。这个年龄段的职工通常肩负着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,父母年迈需要赡养,子女或还在求学,或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,处处都离不开钱。一旦被内退,经济条件一般的职工会倍感压力,只能尽快寻找新的工作机会,甚至不得不不断降低求职要求,为了收入妥协。
内退期间,单位发放的费用存在较大操作空间,只要不低于当地规定的 “最低标准” 即可。从近期读者反馈来看,不同单位的内退待遇差异显著,这与单位的支付能力密切相关。但总体而言,由于职工不实际在岗工作,内退收入普遍不会太高。
内退对养老金的影响
内退期间,单位仍需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,直至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,这是保障职工退休后权益的重要规定。然而,养老金计发遵循 “多缴多得,长缴多得” 的原则,内退可能从多个方面影响养老金的计算和最终金额。
缴费基数的变化
内退期间,职工的收入通常会低于正常在岗时的工资,而社保缴费基数往往与工资挂钩。这就意味着,内退期间的社保缴费基数可能降低。例如,职工在岗时月工资为 8000 元,内退后单位仅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000 元作为社保缴费基数,缴费基数的降低直接导致养老保险的缴费金额减少,进而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积累。
缴费年限的影响
虽然内退期间单位继续缴纳社保,缴费年限持续计算,但提前 5 年内退,相较于正常退休,实际缴费年限减少了 5 年。在基础养老金计算中,缴费年限是关键因素。根据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:基础养老金 = 退休地上年度社平工资 ×(1 +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)÷2× 缴费年限 ×1%,假设退休地上年度社平工资为 7000 元,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为 1.0,正常退休缴费年限为 35 年,基础养老金为 7000×(1 + 1.0)÷2×35×1% = 2450 元;若提前 5 年内退,缴费年限变为 30 年,基础养老金则为 7000×(1 + 1.0)÷2×30×1% = 2100 元,两者相差 350 元。
养老金待遇的缩水
综合缴费基数降低和缴费年限减少的影响,内退职工的退休金大概率会缩水。除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减少外,部分地区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也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相关,进一步加剧了退休金的下降幅度。
如何应对内退带来的影响
如果国企职工面临内退,想要尽量减少养老金缩水的影响,可以考虑以下措施:
与单位协商缴费基数:尝试与单位沟通,争取以较高的工资标准作为社保缴费基数,虽然可能需要个人承担更多的缴费金额,但能有效增加养老金积累。
自主补充养老保险:利用商业养老保险、企业年金(如果单位有相关政策)等渠道,增加养老储备。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,在退休后提供额外的稳定收入;企业年金则是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,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足。
合理规划个人财务:内退期间,合理安排支出,避免不必要的消费,同时可以利用自由时间进行合理投资,如购买稳健型理财产品等,增加收入来源,为退休生活提供更坚实的经济保障。
国企职工提前 5 年内退,养老金计算较为复杂,退休金缩水的可能性较大。但通过了解政策、积极应对,采取合理的措施,职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内退对养老生活的负面影响,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。
【免责声明】: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,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仅作参考。本百家号仅用于学习、欣赏,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,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,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。具体政策请以各地人社部门公布为准。